来源:雪球App,作者: 老马识途观千里,(https://xueqiu.com/3285575859/213051853)
渠道建设、或者叫做网络发展,对于传统汽车行业的企业而言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新品牌往往都是为了开拓渠道而开拓渠道,并没有深入的思考品牌、产品、渠道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性。
从90年代末开始,中国汽车4s销售模式从外资品牌开始,逐步发展到整个汽车行业。初始阶段,传统4s模式的兴起,对于汽车制造商而言,可谓是一举多得。既能够为整车企业提供充足的现金流(整车制造商可以将生产出来的整车、零部件批发给经销商,根据经销商网络的规模规模形成足够庞大的库存,并通过“三方”进一步放大库存规模,将制造商的存货压力转嫁),又能够获取一定的市场曝光能力(经销商网络的地面流量获取能力,尤其是汽车行业处于集中式的汽车城商圈期),同时还能将产品滞销所带来的亏损转嫁给授权的代理商降低企业的风险。其他诸如处理用户投诉、利用区域代理商地方资源推广产品、建立维护当地媒体关系、维护当地用户群体等等一系列的作用就不需要一一展开。至于4s模式或者代理制的坏处或者问题当然也是很多。譬如,经销商投资人会根据营收、利润的情况量入为出,市场好的时候投入大,人员、广宣、用户运营、地面推广投入都会水涨船高;营收、利润低甚至于亏损的时候,所有的投入都会降至最低。还有就是车企区域营销、市场推广等资源落地难度很高,企业联合代理商投入的区域市场推广资源往往是整车企业花钱,代理商虚增推广资源,套取市场、推广费用,至于用户维护运营等更是重灾区。代理商窗口人员专业素质低下、服务水平差,售后服务团队变相骗取用户高额维修保养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也是很难解决。
从2000年开始,受益于十几年的中国汽车高速增长期到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结束了长达十几年的高速增长。汽车消费从大市场集群逐步走向分散经营,用户获取信息从地面逐步转移线上汽车,4s模式中最为核心的地面流量获取能力越来鸡肋,代理商服务能力越来越被消费者诟病。而由特斯拉开创的直营模式越来越大行其道,整车企业融资方式的转变也让代理商模式越来越不那么重要。
简单聊聊直营模式相比传统代理商模式的优缺点。首先,直营模式之初,厂商在门店选取方面往往会依托城市大型商圈的核心商业综合体。靠商业综合体的高频消费者带来的地面流量为汽车产品和品牌的曝光提供充足的支撑。先入者或者高端品牌在选址方面都会占尽先机,入驻城市最核心的高流量商圈来最大化的获取地面流量。而后入者或者照猫画虎者往往学到了表面却很难取其精华,如何选址,如何获取最大的地面流量方面差距依然非常大。其次,直营模式中,高质量、较为统一的服务人员(窗口人员)的专业性也是大相径庭。绝大多数品牌往往都是仅仅把4s店卖车的销售转移到了大型商圈的直营店而已。至于直营模式的问题相比就更加突出,商圈的选择、门店的位置、租金的合理性、人员的选择与培训…一系列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产生的后果甚至远大于价值。尤其是一些全新的品牌,直营开店远离大型业综合体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以上本文对于汽车品牌销售渠道的讨论目前还是非常的表浅。这几年我看到很多的汽车企业在重新开发建设新的品牌渠道方面往往都是极其的随意,尤其是传统汽车品牌一旦开始销售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往往燃油车一个渠道,新能源汽车一个渠道。而在自主品牌持续向上的过程中,全新的品牌一定要拥有一个全新的渠道,至于代理商的死活,渠道能不能维持他们几乎都没什么太多的考虑。圈来一批经销商,压够足够规模的库存车,通过三方把货款收足之后,至于车能不能卖的动,产品竞争力如何考虑的都很少。经销商经营困难如何解决?降价倾销,挥泪大甩卖,经销商投资人破产后继续开拓新的韭菜投资人…而原本产品力、竞争力都非常不错的产品,由于全新品牌没有很好的营销团队,没有足够强大的线上流量,新的线下渠道也没有流量获取的能力,好产品死在营销团队的手中的现象屡见不鲜。
在这里我仅仅先抛砖,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来讨论。一个好的汽车厂商在打造全新品牌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有哪些?直营模式好还是加盟方式合适?
1. 是否拥有超强的研发能力,初期产品就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2. 是否拥有能力强大的线上营销能力并获取了强大的线上流量,通过地面渠道进一步扩张品牌知名度以及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3. 能不能通过资本市场获取充足的融资,支撑迅速占领各地区核心商圈的获取最大化的地面流量;
4.如果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获取充足融资,只能通过代理商网络的扩张获取充足的现金流,那产品的销量规模或者竞争力能否支撑代理商的持续盈利?
4. 是否统一培训,统一招募的高质量窗口人员对接服务用户,能否获取高质量的用户评价,实现较高的品牌好感度。
$理想汽车(LI)$ $吉利汽车(00175)$ $长城汽车(SH60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