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劫掠成为罗马历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距离前390年高卢人攻陷罗马已有700多年之久,罗马城首次再次被敌军攻陷,整个帝国颜面尽失。正因如此,阿拉里克被称为“上帝之鞭”,象征着上帝对罗马帝国的惩罚。
再来看匈奴王阿提拉,值得注意的是,阿提拉被赋予“上帝之鞭”这一称号时,正值其人生的低谷。虽然他曾在罗马内乱期间趁机扩张,击败了许多罗马的对手,但最终他被东西罗马联军联合击败,尤其是在著名的沙隆战役中,阿提拉的精锐部队几乎全军覆没,战斗的惨烈程度让阿提拉几乎崩溃,甚至有自焚的想法。
虽然在败退之后,阿提拉依旧试图偷袭意大利半岛,并且一度逼近罗马城,但这时的罗马城内的宗教人士因未曾见过如此规模的战争,才将阿提拉称为“上帝之鞭”。然而,阿提拉并未像阿拉里克那样进入罗马城进行劫掠,因为东西罗马联军已经侵袭了他在匈牙利的老家,阿提拉只得匆忙回去“灭火”。此外,阿提拉的儿子在他生前便被罗马人俘虏并处死,这也成为他一生的痛。
阿提拉去世后,匈奴帝国的势力迅速衰退。匈奴试图向东进攻萨珊波斯帝国,但在泰西封之战中被完全击败。这场战斗让匈奴的力量大幅削弱,之后匈奴不得不变成像山贼一样,到处进行掠夺。而与匈奴相比,阿提拉的影响力和成就,甚至比不上远在东方的匈奴亲戚刘渊。刘渊不仅灭掉了西晋王朝,还活捉了两个汉人皇帝,远比阿提拉对罗马的影响要大。
匈奴的衰退与刘渊的崛起同样具有深远影响,赫连勃勃领导下的匈奴,曾攻占长安并屠杀晋军,给当时的刘宋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然而,匈奴与罗马的冲突,终究与中原历史中的局势相比,显得不那么重要。
回到本期的主题——蒙古帝国是否为“上帝之鞭”。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史书中并未称任何一位蒙古大汗,如成吉思汗、拔都或蒙哥为“上帝之鞭”。的确,蒙古在13世纪的西征中,一度进入了东欧,特别是在拔都的领导下,蒙古军队打到了欧洲。然而,蒙古的征战范围并不广泛,只局限于东欧,甚至连中欧腹地都未曾征服。
当时的欧洲文化和经济重心并不在东欧,像波兰、匈牙利、基辅罗斯等国,早期并不具备统一的强大政权。在蒙古进攻时,这些国家内部诸侯林立,各自为政,面对蒙古入侵时表现得极为混乱。因此,蒙古在这些国家的征战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相当高的代价,伤亡惨重。
即使如此,蒙古并未在欧洲产生像对中国和中东地区那样的深远影响。阿拉伯世界和中国北方,才是蒙古帝国的真正战场。蒙古对巴格达的毁灭和对中国西北的屠杀,都是惨绝人寰的。与此相比,蒙古在东欧的破坏性,远不如对中东和中国的摧残。
如果硬要说蒙古是“上帝之鞭”,它更应该是“伊斯兰的鞭”或“南宋的鞭”。因为蒙古与欧洲基督教国家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冲突。事实上,蒙古与西欧的基督教国家还曾寻求过联盟。在1260年,蒙古在艾因扎鲁战役中惨败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之后他们数次请求西欧帮助,以对抗马穆鲁克的威胁。
因此,蒙古和西方的关系并不符合“上帝之鞭”这一称号的背景。历史上,蒙古反倒更像是上帝的工具,执行了上帝的惩罚,而不是上帝之鞭的直接代表。
回到最后,尽管匈奴和蒙古曾对欧洲产生过威胁,但他们所带来的破坏和影响,绝远不如波斯、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帝国对欧洲文明的威胁。在与萨珊波斯、阿拉伯帝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的对抗中,欧洲受到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土耳其在欧洲的威胁不仅仅停留在军事层面,更延伸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持续了数百年。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蒙古帝国并不是“上帝之鞭”。相反,它更多地是在执行“上帝的惩罚”,并且它与西方基督教国家的关系并不符合这一称号的特征。蒙古的历史成就远不如波斯、阿拉伯、土耳其这些帝国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而“上帝之鞭”这一称号本身的价值也并没有那么高,许多历史人物所获得的称号,无论从含金量上,还是影响力上,都远超这个名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